瓦当,作为中国古代建筑檐头筒瓦前端的遮挡构件,兼具防水、护椽与装饰的核心功能。其正确的摆放并非简单的物理放置,而是深刻融入于建筑修缮、考古研究、陈列展示及文化传承中的一项专业技术活动。以下将从不同场景详细阐述其正确方法。
一、在古建筑修缮中的原位摆放
在古建筑修复工程中,瓦当的摆放严格遵循“修旧如旧”的原则,旨在恢复其历史原貌与功能。其正确摆放的核心在于与整个屋顶瓦作系统的协调统一。
1. 位置确定:瓦当必须紧密扣合于檐头筒瓦(或称勾头)之下端,其背部有榫卯结构或特定造型以与筒瓦衔接。带有瓦当唇(即下垂的边沿)的一侧朝向建筑外侧,向下倾斜,以确保雨水顺利导流远离屋身。
2. 顺序与方向:对于雕有图案(如兽面、文字、云纹)的瓦当,其纹饰方向必须保持一致。例如,兽面纹瓦当的兽面应正向朝外,文字瓦当的文字应正向可读。同一建筑上的瓦当,其纹饰、风格、尺寸应属于同一时期或经过严谨考证,不可混用。
3. 固定方法:传统上,瓦当与筒瓦一同通过石灰砂浆或泥灰固定于檐椽和飞椽之上的望板或苫背层。现代修缮中有时会加入少量现代材料以提高耐久性,但需以不损害文物本体为前提。最终,瓦当需与上方的板瓦(仰合瓦)形成严密的防水体系。
二、作为器物的收藏与研究摆放
当瓦当作为独立器物被收藏、研究或展示时,其摆放方式以安全稳定、便于观察且无损本体为最高原则。
1. 基本姿态:通常将瓦当正面朝上水平放置,以便清晰观察其纹饰、文字和整体品相。这是最常见的陈列和研究姿态。
2. 特殊展示:为展示其侧面结构、陶质、断代痕迹(如范线、切割痕)或背部榫头,可采用定制支架将其侧立或斜向支撑。关键在于支撑点必须选择在瓦当最厚重、最坚固的部位(如唇沿或背部中央),绝对避免对纹饰面、脆弱边角或已有裂纹处施加压力。
3. 绝对禁忌:严禁将多个瓦当无隔离地叠摞存放,其间的摩擦会严重划伤釉面或陶衣纹饰。必须为每一件瓦当配备软质隔垫(如海绵、无酸棉纸)的独立存储空间,并保持环境干燥、避震。
三、瓦当纹饰类型与摆放考量
瓦当的纹饰是其艺术价值的集中体现,不同类型的纹饰在摆放时需略有侧重。
纹饰类型 | 代表图案 | 摆放注意事项 |
---|---|---|
图像纹 | 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神)、鹿纹、葵纹 | 确保神兽或核心图像正向朝外或朝上,方向正确是尊重其文化内涵的关键。 |
文字纹 | “长生无极”、“长乐未央”、“千秋万岁” | 必须保证文字正向可读,字体朝向为上方。 |
图案纹 | 云纹、几何纹、蕨纹 | 虽无绝对方向,但同一组或同一时期的瓦当应保持图案朝向的一致性。 |
复合纹 | 文字与云纹结合、吉语与边框纹饰结合 | 以文字或主体神兽图像的方向为准,确保核心信息清晰呈现。 |
四、扩展知识:瓦当的断代与地域特征
正确识别瓦当的时代和地域特征是确保其能在修复或研究中被“正确摆放”于历史语境中的学术基础。不同时期的瓦当在材质、形制、纹饰风格上均有显著差异。
1. 战国时期:多为半圆形(半瓦当),常见于燕齐等国,纹饰以抽象的饕餮纹、双兽纹为主,风格古朴神秘。
2. 秦汉时期:圆形瓦当成为主流(圆瓦当),达到艺术巅峰。秦瓦当多饰以鹿、豹、鸟等动物图案,生动写实;汉代则流行四神瓦当(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各司一方)及各种吉语文字瓦当(如“长乐未央”),气势恢宏,篆书字体极具美感。
3. 魏晋至唐宋以后:纹饰渐趋简化,莲花纹、兽面纹成为常见题材,尤以南北朝时期的莲花纹瓦当和唐代的宝相花纹瓦当最为典型。瓦当尺寸也逐渐变小。
了解这些特征,有助于在古建复原时准确匹配时代,或在陈列时进行正确的分类与说明。
总结
瓦当的正确摆放是一项融合了古建工艺、文物防护与艺术鉴赏的专业技术。无论在屋顶原位还是案头之上,其核心原则均是:尊重其历史功能、确保其物理安全并完美展现其文化艺术价值。任作都应在充分研究和专业指导下进行,尤其是对于珍贵的古代遗存。
查看详情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