抢救车急救药品的摆放需遵循以下原则:
1. 按使用频率分区
高频使用药品(如肾上腺素、阿托品)应放置于最易取用的上层或中层抽屉,低频药品(如特殊解毒剂)可置于下层。
2. 分类标识明确
- 心血管类:肾上腺素、胺碘酮、甘油等,需用红色标签区分。
- 呼吸类:氨茶碱、尼可刹米等,建议使用蓝色标签。
- 镇静镇痛类:地、等,需单独存放并加锁管理。
- 其他类:包括抗过敏药(如地塞米松)、电解质溶液(如碳酸氢钠)等。
3. 剂型与包装管理
- 注射剂、口服药分开放置,避免混淆。
- 相似药品(如与氯化钠)需间隔摆放,并加贴醒目标签。
4. 效期与批号监控
- 实行“左进右出”原则,新批号药品从左侧放入,近效期药品优先使用。
- 每周核查效期,记录表需粘贴于抢救车内侧。
5. 特殊药品安全
- 高危药品(如10%)需单独存放,并标注“高危”警示。
- 精神类药品必须双人双锁,空安瓿需保留核对。
6. 辅助工具配套
- 药品旁应配备相应耗材(如注射器、消毒棉签)。
- 抢救车顶部可放置快速用药指南或二维码链接至用药说明。
7. 环境控制
- 避光、避湿药品(如硝普钠)需用避光盒存放。
- 温度敏感药品(如胰岛素)应配备冰袋或保温层。
8. 应急备用机制
在急救箱外附药品清单,含中英文对照、规格及禁忌症,便于跨科室协作。
抢救车药品摆放的合理性直接影响抢救效率,需结合《抢救车管理制度》定期培训医护人员,确保5秒内可定位目标药品。院感科每季度应联合药学部门进行专项检查,重点核查药品配伍禁忌及存放兼容性。
查看详情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