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墙面脚手架的高度差异主要取决于建筑物结构特点、施工需求及安全规范要求,具体影响因素及技术要点如下:
1. 建筑形体复杂导致的搭设差异
- 当建筑物存在退台、错层、坡屋顶等不规则造型时,脚手架需随立面高度变化分段搭设,形成阶梯式架体。例如坡屋顶部位需按屋面倾斜角度调整立杆高度,每步架体需保持水平并设置防滑扣件。
- 外挑结构(如雨篷、阳台)下部常采用悬挑工字钢支撑,脚手架在此区域需独立搭设并在悬挑层设置硬质封闭防护。
2. 施工工艺分区需求
- 幕墙安装时,不同材料(玻璃、石材、金属板)对作业面宽度要求不同,需根据材料安装节点调整脚手架离墙距离。石材幕墙区域因安装荷载大,架体步距需加密至1.2m以下。
- 主体结构施工阶段,脚手架通常高出作业面1.5m作为防护栏杆;装饰阶段则可降低至0.5m以满足贴砖、涂料施工需求。
3. 安全规范强制性规定
- 超过50m的建筑需采用分段悬挑脚手架,每段高度不超过20m,悬挑梁间距不得大于1.5倍架体高度。架体顶部自由端高度应控制在两步架(3.6m)以内。
- 电梯井道、采光井等狭小空间需设置工具式操作平台,禁止使用传统钢管脚手架悬空搭设。
4. 荷载与稳定性控制
- 高空区域(24m以上)脚手架应采用双立杆加强,且连墙件需按两步三跨加密设置。密目网需全封闭并增加钢丝网防穿刺。
- 不同标高处风荷载差异显著,沿海地区100m以上建筑应考虑风振系数,架体需进行抗倾覆验算。
5. 特殊工况处理措施
- 跨越施工通道部位需设置桁架式过街支托,净空高度不得低于4.5m,顶部铺5cm厚木板防火防护。
- 与塔吊附臂交叉区域应预留4m以上安全距离,必要时设置可拆卸式脚手架单元。
补充知识:
新型承插式盘扣脚手架允许不同高度架体通过基座调节器实现高差过渡,比传统扣件式钢管架更适合异形立面。
BIM技术可预先模拟脚手架搭设方案,自动检测与建筑构件的碰撞点,优化立杆定位间距。
欧美规范要求脚手架每20m设置应急逃生梯,国内JGJ130-2011标准对此尚未强制规定,但超高层项目建议增设。
实际施工中需编制专项方案并进行专家论证,尤其注意不同高度架体交接处的水平杆贯通、剪刀撑连续设置等构造要求。
查看详情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