厨房产品管理标准是确保食品安全、质量可控和操作规范的重要依据,涵盖采购、储存、加工、清洁及人员管理等多个环节,以下为详细要点:
1. 采购管理
供应商资质审核:选择具有合法经营资质、卫生许可证的供应商,定期评估供货质量与稳定性。
原料验收标准:明确食材感官指标(如颜色、气味)、理化指标(如水分、酸价)及微生物限量要求。生鲜类需查验检疫证明,预包装食品需核对生产日期、保质期及SC认证。
索证索票:建立台账,保存进货单据、检验报告至少2年,确保溯源可查。
2. 储存管理
分类分区存放:原料、半成品、成品分区域储存,避免交叉污染。干杂货(如米面)离地15cm以上,冷藏库温度≤4℃,冷冻库≤-18℃。
先进先出原则:采用FIFO(First In First Out)系统,定期检查库存,及时清理临期或变质食材。
防腐防虫措施:仓库安装防鼠板、灭蝇灯,使用食品级密封容器,禁止化学药剂与食材混放。
3. 加工规范
预处理要求:蔬菜需经过“一拣二洗三浸泡四切配”流程,禽肉类解冻需在冷藏环境下进行,禁止室温解冻。
烹饪温度控制:热加工食品中心温度需≥70℃并维持15秒,油炸食品油温不超过190℃。
生熟分离:使用不同砧板、刀具(红蓝标区分),成品传递通道独立。
4. 卫生与消毒
器具清洁:刀具、砧板等采用“一刮二洗三冲四消五保洁”流程,消毒剂残留浓度需符合GB 14930.1标准。
环境消杀:每日紫外线或臭氧消毒1小时,排水沟每周彻底清理,防止生物膜形成。
员工手部卫生:操作前按七步洗手法清洁,接触污染物后需重新消毒。
5. 人员管理
健康证制度:全员持有效健康证明,患腹泻、皮肤感染等病症需调离岗位。
培训体系:每季度开展HACCP、5S管理培训,新员工通过实操考核方可上岗。
行为规范:禁止戴首饰、涂指甲油,工作服每日更换,口罩每4小时更换。
6. 食品安全监控
留样制度:每批次成品留样200g,冷藏保存48小时以上,留样标签注明时间、批次。
快速检测:配备ATP检测仪、农药残留速测卡,定期抽查表面清洁度及原料安全。
应急预案:制定食物中毒处置流程,明确上报时限和召回机制。
7. 设备维护
日常点检:记录冰箱、消毒柜等设备运行参数,发现异常立即停用报修。
专业维保:油烟管道每季度清洗,聘请有资质的第三方服务机构出具清洗报告。
扩展知识:
冷链管理:对配送温度敏感产品(如刺身),需全程监控温度并记录,车辆需预冷至规定温度再装货。
过敏原控制:含八大类过敏原(如麸质、坚果)的食品需单独存放并显著标识。
废弃物处理:餐厨垃圾按分类要求存放,交由有资质的回收单位处理,严禁与生活垃圾混放。
完善的厨房产品管理需结合PDCA循环持续改进,定期内审与外审结合,确保标准落地执行。建议参考《食品安全法》《餐饮服务食品安全操作规范》等文件细化本地化措施。
查看详情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