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国际上研发布局发电窗帘的品牌和技术主要来自欧美日韩等国家,以下为具有代表性的案例及技术解析:

1. SolarGaps(乌克兰/美国)
技术原理:采用碲化镉(CdTe)薄膜太阳能电池集成于百叶窗叶片,光电转化效率约12-15%,每平方米日发电量可达100-150Wh。
智能系统:配备光感电机,叶片角度可随太阳方位自动调整,搭配储能电池组成离网系统,支持手机APP监控发电数据。
应用场景:适合商业建筑幕墙,透光率可调范围30%-70%。
2. Physee(荷兰)
核心技术:使用透明有机光伏(OPV)材料,将发电层嵌入玻璃夹层,透光率达50%以上,峰值功率约5W/m²。
创新设计:结合PowerWindow技术,窗户边缘安装非晶硅电池条收集散射光,适用于北欧等低光照地区。
附加功能:与建筑能源管理系统(BEMS)联动,实现热电联调。
3. Ubiquitous Energy(美国)
突破性技术:开发选择性吸光涂层(UE Power™),仅吸收紫外和近红外光谱,可见光波段透光率超80%,实验室效率达9.8%。
商业化进展:与日本AGC玻璃合作量产,2023年完成20层办公楼试点项目,年减排二氧化碳12吨。
4. 其他研发机构动向
韩国KIST:研发钙钛矿-硅叠层窗帘电池,理论效率突破28%,但尚未解决材料稳定性问题。
欧盟Horizon 2020计划:资助开发柔性CIGS发电织物,可缝合于传统窗帘基底,功率密度达3mW/cm²。
技术挑战与前景
耐久性:光伏窗帘需耐受10万次以上开合摩擦,目前各品牌质保期约5-10年。
经济性:初期成本约$200-400/m²,投资回报周期通常需8-12年。
市场趋势:据Navigant Research预测,2027年建筑一体化光伏(BIPV)窗帘市场规模将达4.7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14.3%。
这类产品正推动建筑从能源消费者转为产消者(Prosumer),未来或与垂直农业、智能调光系统深度结合,重塑绿色建筑生态。

查看详情

查看详情